农业系列:水车与翻车
翻车是古时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;
在古代社会,中国农业的发达水平居世界前列。除了历朝历代重视沟油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外,灌溉工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由于地形的限制,自流灌溉毕竟是少数,大多数的农田水利必须借助工具才能实施。
![水车](https://img.redocn.com/sheying/20140712/muzhishuiche_2713449.jpg)
最早的灌溉方式是“负水浇稼”,所用的灌溉工具自然是陶罐了。《庄子·外篇》有记载“凿隧而入井,抱瓮而出灌”。瓮为陶器,在虞舜时已开始制造。用瓮取井水灌园田,为思维中应有之联想。
然而此法很笨拙。
利用机械起水灌溉的最初工具当推公刘的库斗。公刘为公元前13世纪左右周族的首领,其子孙后代建立了周朝。库斗构造简单,由柳条编成桶穿上长绳。其掣动只用两人之力,从低水面向高处往复掏水。此法虽较抱瓮灌田有一定的进步性,汲水较多,又较省力,但是仍很原始。
战国时,农业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,灌溉已成为农田管理中的重要一项,桔棒乃应需而生。桔棒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起水器,由一根直木、一根横木及水桶(盛水器)、重石块、长绳等材料组成。“引之则俯,舍之则仰。”子贡在汉阴游历时,向当地老农推荐此物说“掣水若抽,数如洪汤。”这种借助简单机械的提水方式,比起全靠人力提水灌溉,显然是进了一步,故桔棒在战国时得到推广。但是,桔棒汲水费时多,起水少,仍有待进一步改进。从抱瓮灌地的极原始状态到桔棒汲水的初步利用器械,“民逸而利多”,在灌溉工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据史书记载,东汉以后,出现了利用机械原理的灌溉工具。东汉时有个叫毕岚的巧匠,制造过一种叫“翻车”的机械,“用洒南北郊路,以省百姓洒道之费”。这种翻车,是否就是后世的龙骨水车,不得而知
![水车](https://img.redocn.com/sheying/20140712/muzhishuichetexie_2713473.jpg)
太和二年(828年),唐文宗令人做水车样式,命京兆尹监造,分配给郑、白渠附近的百姓,以灌溉农田。当时,在北方有以木桶相连,汲于井中的水车,长江流域出现了半机械化的筒车。筒车形似纺车,四周缚有竹筒,利用水流冲力,冲击轮子而旋转,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。此后,水车样式虽然形形色色,但其基本原理不外如此。在近代水泵发明以前,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,对于灌溉农田,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翻车可用人力、畜力或水力转动。其用人力者为龙骨车。在行道块上下,通周由龙骨板叶一节一节地用木销子连接起来,很像龙的骨架,故名之龙骨车。此车由人凭架上,踏动拐木,使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。也有用手摇的,可以两个人同时摇,也可以只一个人摇。它的汲水量不够大,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,很方便,深受人们的欢迎,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。直到今天,在一些僻远的地方,犹可见到这样的水车。人们对它的偏爱可以从文人骚客的诗咏中得到反映:“用洒南北郊路,以省百姓洒道之费”描写出它从河湖池塘中起水入田的动态“妇女喜秋凉,踏蹈车多笑语。”
田家踏转水车的喜悦心情跃然纸端;“下田库水出江流(圩田用车),高垄翻江逆上沟(山田水车)。地势不齐人力尽,丁男常在塌车头。”由此可看出水车排水和灌溉之功用。
其用畜力者,如牛转翻车、驴转翻车,则在龙骨车的基础上外加齿轮,系于转轴外端,加上互相衔接的带齿竖轮与卧轮,使用牛、驴或马来拉动。这种水车在南宋末年才出现。从人力转动的翻车到畜力转动的翻车,是为一大进步,因为畜力比较大,能把水车上比较大的高度,汲水量也比较大。
![水车](https://img.redocn.com/201905/20190516/20190516_5639c098c6bba3d9186blAbRKBpyLxOC.jpg)
公园水车一旁的景观
![公园内](https://img.redocn.com/201905/20190515/20190515_4c503503ff495d8a9a70WyA1HMfseuoR.jpg)
公园水车一旁的景观
![公园](https://img.redocn.com/201905/20190515/20190515_6a944ae4ea24a3d48703eznbB37P3JfL.jpg)